马未都何其豪横,可也离不开高人指路。马未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刚接触收藏的时候,就有意识地与民国走过来的老先生交流学习。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,比如王世襄、朱家溍、张浦生、王维玲等,特别是王世襄对马未都影响极深,为其跻身收藏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其实,王世襄与马未都的关系很微妙,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。马未都认识王世襄的时候,也就是二十八九岁,在王世襄面前就是祖父辈人物。从师承关系角度来说,马未都因《明式家具珍赏》与王世襄结缘,后来经常在一块探讨家具收藏。从友谊交情角度来说,王世襄曾亲自为马未都烹饪家常菜,用马未都的话来说“适口不腻”。但马未都与王世襄的关系,又超出了亦师亦友的范畴。
马未都曾表示,他有一次从王世襄家里告别,师母袁荃猷拽着他说:“畅安都这么大岁数了,这些东西怎么处理才是个好。我们得想后事了。”由此可见,马未都与王世襄的关系确实是非同一般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王世襄已经把马未都引为知己。马未都是个厚道人,妥善的处置了王世襄价值连城的藏品。
正是得益于这一渊源,马未都的文物鉴定理论与实战经验,得到了跨越式发展。收藏不同于其他行当,需要经验和眼力,而这两点又不是勤能补拙所能解决的,还真有必要由高人不吝指点。马未都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,放眼当今确实是牛,可论起牛气,不及王世襄的一星半点。那么,王世襄作为马未都的老师,究竟有多牛?
王世襄的鼎鼎大名无需过多赘述,笔者为大家举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,就能明白王世襄有多牛了。1945年,北平宣武门在卖一批旧货,刚好有人告诉王世襄。王世襄到了现场之后,通过溥桐的题词,一眼就瞅出了这是明末清初宋牧仲祠堂里的紫檀案子。宋牧仲来头可是不小,被康熙誉为“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”。暂且不说宋牧仲的特殊身份,单单就紫檀案子的品相就已经是鹤立鸡群了。
王世襄以80块钱的白菜价,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收入囊中。据悉,王世襄称天下第一案子为最大的便宜,可见对这一件藏品也是非常的满意。尽管王世襄老先生热衷于收藏,可从来不迷恋文物背后的金钱价值。后来,天下第一紫檀案子捐给了上海博物馆,成为收藏界的一段美谈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马未都提出将自己的毕生藏品,捐献给社会,不喜欢把钱和文物纠缠在一起,也是受到了老师王世襄的影响。
参考资料:
[1]马未都怀念王世襄:慎终追远.?马未都
[2] 怀念王世襄先生.?马未都新浪博客
[3]王世襄:京城第一玩家.?杨澜访谈录
马未都:我母亲替我买碗,为什么还要带着骗子回了家,好心人拦都拦不住?
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
61岁的马未都,赫赫有名。他渊博,生动,又极富个性。他清高,狂傲,又精明透彻。他一直活跃在江湖,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。
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,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。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,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:精准。
他的人生,说传奇毫不为过:从编辑、作家、影视编剧,到文物鉴赏家、博物馆馆长、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、脱口秀主讲、文化名人,最终名利双收。
他是怎么做到的?
1981年,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。作为文学爱好者,他写了篇爱情小说《今夜月儿圆》。《中国青年报》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,谁都没想到,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。
小说发表后,马未都被调任为《青年杂志》的编辑。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,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,哪位读者投稿,他随手写一句“稿子可以,你来一趟”,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。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、苏童,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、莫言等人。
在编辑之外,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,而且成绩斐然,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,他代表小说,顾城代表诗歌。
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,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。
他说:“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,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,后来只干了十年,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、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。”
1990年,马未都从文坛消失,进军影视圈,跟王朔、刘震云等人,组建了“海马影视创作室”,马未都担任秘书长,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《编辑部的'故事》。
随后,“海马影视创作室”制作了《海马歌舞厅》。片子还未拍完,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,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,渐渐淡出影视圈,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,开始了淘宝之旅。
“文人马未都”变成“商人马未都”,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,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。
当时,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。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“菜市场”开始。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,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。马未都从两块钱的“官窑”开始买,直到它升值到20万。“那时你去地摊上,满地都是宝贝,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。”
1982年,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——四扇屏。自此,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。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,他躺在被窝里,一宿一宿地摸着看。“一是养眼,二是琢磨。”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,他已经“入道”深矣。
这段时间,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“捡漏”。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。1987年,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(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),今天,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,甚至几百万。
马未都在收藏界的名气,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倘若一个搞收藏的人不认识马未都,就好比画画的不知道冷军一样。马未都之所以被封神,一则因为他本身经历确实是传奇,二则他捡漏鲜有失手。尽管他也有打眼的时候,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意失荆州。马未都厉害,不代表他妈也厉害。马未都就曾表示“我母亲替我买碗,还带着骗子回了家,好心人拦都拦不住”,你看看马未都亲妈竟然也能被骗子坑过。马未都亲妈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,究竟是怎么一个来龙去脉?
话说马未都的母亲,那可是在小人物中属于很有来头的大人物。建国前马未都母亲在老北京那是很有派头的,祖上是盐商。与当年大多数家庭相比,马未都母亲的生活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富裕的,从小都是生活在蜜罐子里。马未都母亲与当年大多数青年人一样,建国后参军入伍。1954您,马未都的母亲在上海遇到了同为北方人的父亲马丹林,二人结为连理。1954年底,马未都父母北上赴京住进了空军大院。1955年,马未都出生。
从马未都母亲的经历来看,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母亲还是有点生活阅历的。马未都后来搞收藏,全凭一己之力,家里人也没帮上什么忙。为此,马未都的母亲也是心怀愧疚,想着找一个什么机会给儿子做点贡献。马未都母亲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一直在留意身边的机会。终于,皇天不负有心人,马未都母亲等到了一个机会。马未都母亲在早市的地摊上,看到了一个小碗,心里很不是滋味,就想着伟孩子做点贡献。
摊主老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物贩子,看着马未都母亲上了岁数,一个劲地把小碗往怀里搂。他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想制造出一种假象:小碗是真的。马未都母亲毕竟不是圈内人士,自然不知道这里边的潜规则,很轻松的就被摊主老板给骗了。不得不说,老年人确实是容易被骗,还领着骗子回了家。好心人都看不下去了,可拦都拦不住,马未都母亲非要把骗子领回家。看来,马未都的母亲被骗子骗得不轻啊!
还好马未都母亲身上没有那么多的现金,还得到四邻街坊家里借钱。骗子在马未都母亲家门口,心里也是慌得很,迟迟不见人来生怕事情有变,索性连到手的鸭子也不要了就逃之夭夭。马未都母亲还很伤心,认为没能给孩子做出贡献。老太太也是很郁闷,为何这人怎么不守规矩呢?好心人过来之后,再次告诉马未都母亲那人是个骗子,可老太太依旧很失落的表示给儿子做贡献也做不成了。
马未都后来知道后,深知夸也不是,这夸了以后还要买,这说也不是说了老人伤心。一来二去也是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只能说以后千万别再买了。这件事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用,后来马未都用“我”母亲替我买碗这件事,告诫大家千万要提高警惕,防止被骗。在笔者看来,这件事从侧面也说明了收藏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,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。
本文来自作者[郎志勇]投稿,不代表易麦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maipos.com/emai/654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“郎志勇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马未都的古董哪来的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易麦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马未都何其豪横,可也离不开高人指路。马未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刚接触收藏的时候,就有意识地与民国走过来的老先生交流学习。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,比如王世襄、朱家溍、张浦生、王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