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墨雅韵文房奇珍——古代笔筒艺术赏析
笔、墨、纸、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,笔为之首,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。
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,作《笔筒铭》云:“笔之在案,或侧或颇,尤人之无仪,筒以束之,如客得家,闲彼放心,归于无邪。”
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、笔床、笔格,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,《中国古陶瓷图典》中称“笔筒,文房用具,插放毛笔之用,始见于宋,流行于清,器型似筒状”。
因小巧精致、使用方便,很快便风靡一时,至明末清初时盛行,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朵奇葩,至今仍长盛不衰。笔筒材质多样,有瓷、木、竹、漆、铜、水晶、端石、玉、象牙、料器、紫砂、翡翠和镏金等,以竹木笔筒居多。
对其古制,明代文震亨在编撰的艺术鉴赏典籍《长物志》中称之“古样,中有孔插笔及墨者”。
另载:“笔筒湘竹、棕榈者佳,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,紫檀、乌木、花梨亦间可用。”笔筒传世很多,其身上精美的绘画图案,精湛的`雕刻艺术,美不胜收,令人赏心悦目。
武汉博物馆珍藏有不同材质的文房笔筒,笔者选取其中精品及个人收藏珍玩,略加赏析,以飨读者。
竹笔筒:竹是中国有着特殊文化意蕴的植物,与“梅、兰、菊”一起被称为“四君子”,和“松、梅”一起则被称为“岁寒三友”,其象征的高雅品格和坚贞精神,历来为国人所尊崇。竹雕也称竹刻,是以竹为材质雕刻而成的工艺品,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《古玩指南·竹刻》中写道:“竹刻者,刻竹也。
其作品与书画同,不过以刀代笔,以竹为纸耳。”明代中叶以后,在竹雕文化极其发达的江南地区,逐渐形成了金陵(今南京市)和嘉定(今属上海)两个竹雕艺术中心,清代乾嘉文人金元钰所著《竹人录》记载:“雕琢有二派,一始于金陵濮仲谦,一始于嘉定朱松邻。”
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钟爱竹子,北宋苏东坡诗云:“无肉让人瘦,无竹让人俗,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文房之中,用竹子加工成的臂搁、镇纸、墨床、水盂、砚屏、笔觇、笔山等比比皆是,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笔筒。
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屠隆就对竹木笔筒情有独钟,在《文房器具笺》之笔筒条中写道:“湘竹为之,以紫檀、乌木棱口镶坐为雅,余不入品。
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凤也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:“虚其心,坚其节,供我文房,与共朝夕。”由此可见竹雕笔筒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。
怎么做古风的文具,回答如下
古风书签:
材料:彩色纸、细绳、剪刀、胶水。
步骤:选择喜欢的彩色纸,剪成枫叶或流苏等古风形状,然后在顶部打一个小孔,穿上细绳,最后可以在书签上写上一些古诗或名言。
古风信纸:
材料:宣纸、印章、印泥、毛笔、墨汁。
步骤:在宣纸上用毛笔写上古诗或文章,然后在纸的角落或底部盖上印章,增加古风感。也可以在纸上进行一些水墨画创作。
古风笔筒:
材料:陶瓷或竹制笔筒、丙烯颜料、画笔。
步骤:在笔筒上绘制古风图案,如山水、花鸟、诗句等,然后让其干燥。
古风墨块:
材料:墨粉、水、模具。
步骤:将墨粉和水混合均匀,倒入模具中,晾干后即成墨块。可以在墨块上雕刻一些图案或文字。
古风镇纸:
材料:石材或木材、雕刻刀、砂纸。
步骤:选择一块合适的石材或木材,用雕刻刀雕刻出古风图案,然后用砂纸打磨光滑。
古风印章:
材料:软石、刻刀、印泥。
步骤:在软石上雕刻出喜欢的文字或图案,然后用印泥试印,调整至满意为止。
装饰用文房四宝:
对传统的文房四宝(笔、墨、纸、砚)进行古风装饰。例如,可以用彩色细绳缠绕笔杆,或在砚台上绘制古风图案。
包装:完成制作后,可以用古色古香的布料或纸张进行包装,增加文具的古风韵味。例如,将书签放入古色古香的小布袋中,或将信纸放入精美的古风信封中。
纸张选择:选择具有古风特色的纸张,如宣纸、麻纸或古色古香的印刷纸。这些纸张的纹理和颜色能够为文具增添古风氛围。
创意元素:在文具上添加一些创意元素,如古代图案的贴纸、金属环扣、丝带等。这些元素能够为文具增添一份趣味性和独特性。
色彩搭配:在制作古风文具时,注重色彩搭配的选择。可以选择柔和的色调如米白、墨黑、竹青等,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。
制作技巧:在制作过程中,注重技巧和细节的处理。例如,在雕刻或篆刻时,注意线条的流畅性和完整性;在绘画或书写时,注意色彩搭配和字迹清晰。
个性化定制: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,定制个性化的古风文具。可以在文具上刻上自己的名字、诗句或图案,使其更具独特性和纪念意义。
本文来自作者[库东润]投稿,不代表易麦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maipos.com/emai/6082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“库东润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古代文房四宝之笔筒的历史艺术简介_1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易麦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翰墨雅韵文房奇珍——古代笔筒艺术赏析 笔、墨、纸、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,笔为之首,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。 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,作《笔筒铭》云: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