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很容易理解。毕竟,无论从2003年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算起,还是从2007年第一辑科学文化丛书出版算起,这个概念总共还没出现十年。绝大部分科学文化类文化产品,今天还被人误称为“科普”。我现在也还是“中国科普作协”的会员。如果我想加入一个叫“科学文化”的社团,我都找不到地方去申请。
江晓原、刘兵、刘华杰、田松这些人是推广“科学文化”理念的主力,我和他们也都认识。不是他们的宣传,我都不知道这个最能反映自己工作特征的词汇。不过他们是学者,从学者角度把科学文化理解成一些学术理论研究。而我则认为,科学文化首先是现实中早就存在的一种文化,这几位学者的研究,是对这类现实文化的总结和提练。可以视为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部分,但不是它的全部。
对于科学文化作品来说,科学知识不是核心,而是素材。科学文化作家用这些素材去讲“善”,去构建“美”。然而,这些“善”与“美”因为是以科学为基础的,所以不同于传统人文文化中的“善”与“美”。科学文化作品的核心是人,不是知识。
其次,由于科普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,目的在于将专著或者教材里令人生畏的知识普及出去,因此它的知识含量必定少于学术专著。当然,科学文化作品也是如此,其中的知识含量不可能比专著更艰深。然而由于科学文化意在挖掘知识基础之上的善与美,所以它是一种再创造,而科普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稀释。
正因为缺乏原创性,如今出版界搞纯粹的科普作品普遍使用枪手。反正都是那些科学知识,不如从大学里找一些读过某专业的学生,让他们在把本专业知识搞准确的前提下,尽可美化一下文字就行。稿费标准也远低于原创作品。
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写手也不当真,因为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变化,他们往往不避讳东抄西抄来拼成一部科普书。科学文化完全相反,不管是虚构作品,还是非虚构作品,意在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内涵,因此它是一种原创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渗入了作者的个性,
再次,因为目标是普及,所以科普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创作,作者心目中的读者一定比自己懂得少。绝大部分科普作品要么以少年儿童为对象,要么以“工农兵”等低知识阶层为对象。而科学文化主要是写给知识阶层的读物,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。当我动笔时,我就要明确是在写给和自己同样智力水平的人。
在没有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时,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作品都被混于科普。现在这个牌子在文化界、出版界也并不响亮,我本人所有出版物都没有打上这个标签。人们提到我,要么说我是“科幻作家”,要么说我是“心理作家”,并不清楚它们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类别。
不过没关系,一个概念从出现到被世人理解,有个十年八年,甚至更长时间都很正常。我愿意为此而努力。
其余的朋友都没有问过这个问题,然而我估计这不能说明他们就知道它的意思,因为当他们再向其他人介绍我时,从未提过这个概念。这很容易理解。毕竟,无论从2003年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算起,还是从2007年第一辑科学文化丛书出版算起,这个概念总共还没出现十年。绝大部分科学文化类文化产品,今天还被人误称为“科普”。我现在也还是“中国科普作协”的会员。如果我想加入一个叫“科学文化”的社团,我都找不到地方去申请。
江晓原、刘兵、刘华杰、田松这些人是推广“科学文化”理念的主力,我和他们也都认识。不是他们的宣传,我都不知道这个最能反映自己工作特征的词汇。不过他们是学者,从学者角度把科学文化理解成一些学术理论研究。而我则认为,科学文化首先是现实中早就存在的一种文化,这几位学者的研究,是对这类现实文化的总结和提练。可以视为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部分,但不是它的全部。
对于科学文化作品来说,科学知识不是核心,而是素材。科学文化作家用这些素材去讲“善”,去构建“美”。然而,这些“善”与“美”因为是以科学为基础的,所以不同于传统人文文化中的“善”与“美”。科学文化作品的核心是人,不是知识。
其次,由于科普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,目的在于将专著或者教材里令人生畏的知识普及出去,因此它的知识含量必定少于学术专著。当然,科学文化作品也是如此,其中的知识含量不可能比专著更艰深。然而由于科学文化意在挖掘知识基础之上的善与美,所以它是一种再创造,而科普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稀释。
正因为缺乏原创性,如今出版界搞纯粹的科普作品普遍使用枪手。反正都是那些科学知识,不如从大学里找一些读过某专业的学生,让他们在把本专业知识搞准确的前提下,尽可美化一下文字就行。稿费标准也远低于原创作品。
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写手也不当真,因为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变化,他们往往不避讳东抄西抄来拼成一部科普书。科学文化完全相反,不管是虚构作品,还是非虚构作品,意在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内涵,因此它是一种原创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渗入了作者的个性,
再次,因为目标是普及,所以科普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创作,作者心目中的读者一定比自己懂得少。绝大部分科普作品要么以少年儿童为对象,要么以“工农兵”等低知识阶层为对象。而科学文化主要是写给知识阶层的读物,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。当我动笔时,我就要明确是在写给和自己同样智力水平的人。
在没有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时,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作品都被混于科普。现在这个牌子在文化界、出版界也并不响亮,我本人所有出版物都没有打上这个标签。人们提到我,要么说我是“科幻作家”,要么说我是“心理作家”,并不清楚它们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类别。
不过没关系,一个概念从出现到被世人理解,有个十年八年,甚至更长时间都很正常。我愿意为此而努力。
导读:最近,网上流行阿一下,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?那么我也想被阿一下是什么梗?阿一下是什么意思?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我也想被阿一下是什么梗关于我也想被阿一下是什么梗?阿一下是什么意思?其实,阿一下是最近流行的网络词,这个梗最新是来自中国有嘻哈阿岳真的很严格这个句式。
有人类学家指出,现在网络上流行阿一下,这恰恰映射出快节奏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冰冷,人与人之间只有工作上的来往与沟通,缺乏深度情感交流,导致很多人连个属于自己的暱称都没有,最后只得跑到网络世界,与陌生人互相阿一下,彼此寻找慰藉和温暖。 ?
网友示例:
啊……啊……啊啊……啊……啊…啊……
我也想被阿一下呜呜呜
阿你个大头鬼啊!
啊~啊啊~啊啊啊啊啊,啊~啊~啊~。当山峯没有棱角的时候,当河水不再流。
最近流行阿x真的很xx句式,我也想被阿一下 …
阿一下出处格式:阿x真的很xx
我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有嘻哈里面的阿岳真的很严格,就是这个模式。
其实阿什么的梗是“阿岳真的很严格”的句式。只不过把阿岳换成了微博名。“阿岳真的很严格”这句话出现在《中国有嘻哈》第一期,张震岳和热狗遇到了TY和安乔之后,表示难以抉择。
张震岳更倾向于安乔,而热狗更倾向于TY。张震岳说两个人只能选一个,而热狗便说了一句:阿岳真的很严格。
当初只是火了“我觉得OK”“我觉得不行”,“阿岳真的很严格”是没有前面两句有热度。
外,阿什么也可以不指代微博名,如果发现有的网友评论很精彩,大家都会想到那一句:“我去给你买橘子”。或者“我可以碰你的奖杯吗?”。
而实际上,阿什么一样也可以套用,比如说:阿秀请你坐下,阿秀我去给你买橘子,阿秀我想碰你的奖杯。
如果对方是杠精,你也可以说阿杠,阿精。如果对方很皮,你也可以说阿皮。
总之,阿什么只是随意换一个名字,就看你想要玩出什么花样来了。以上就是阿什么的“科普”。
本文来自作者[素笺欣年]投稿,不代表易麦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maipos.com/emai/582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“素笺欣年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科学文化和科普有什么区别?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易麦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这很容易理解。毕竟,无论从2003年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算起,还是从2007年第一辑科学文化丛书出版算起,这个概念总共还没出现十年。绝大部分科学文化类文化产品,今天还被人误称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