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端午节的由来
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
但千百年来,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,已旷泛深入人心,故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,因此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在民俗文化的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。
二、端午节的习俗
赛龙舟是端午节主要习俗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,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竞渡之习,盛行于吴、越、楚。其实,"龙舟竞渡”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。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,做竞渡游戏。后来,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,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不同寓意。
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"筒粽” 。其由来久,花样繁多。一直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的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: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的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可爱。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。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有标题,简介,活动,美食,节日来源,民间故事,习俗传承等。
1、标题。
端午风情,粽香飘香。百年传承,祭龙舟,赏花炮。五色线缠插艾叶,龙船竞渡活力显等。
2、端午节的简介。
端午节,又称龙舟节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,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3、活动。
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。龙舟比赛是一项精彩而激烈的竞技运动,参赛的船队争夺桂冠,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热情参与。
4、美食。
端午节还有一个特色美食,就是粽子。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。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各异,代表着丰收和团圆之意。
5、节日来源。
端午节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密切的关联。屈原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,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,人们为了纪念他,在此日举行各种活动。
6、民间故事。
端午节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,如屈原故事、白蛇传说等,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丰富人们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理解。
7、习俗传承:端午节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如系五色线、佩香囊、挂艾草等,这些习俗代表着祈福和驱邪之意,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端午节的文化底蕴:
1、中华文化。
端午节还被视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,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,增强文化自信心。
2、团结合作精神。
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。龙舟需要船上的每个人齐心协力、同舟共济才能划得更快。这种合作精神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,促进了团结互助、共同奋斗的价值观。
3、医学意义
端午节也具有医学意义。端午节一般是盛夏时期,此时气温高,人们容易感染疾病。而吃粽子、喝雄黄酒、挂艾草等传统做法都有消暑驱蚊、预防疾病的作用。
本文来自作者[栗雯婷]投稿,不代表易麦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maipos.com/emai/5583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“栗雯婷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简短50字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易麦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一、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...